北港大鼓或是北港大鑼 2008/04/13
早期的北港由於地處水陸要衝,交通繁忙,人口眾多而自然人文薈萃,也因為有媽祖的坐鎮,發展出許多的陣頭館閣,不論是武陣的龍獅武館或是文陣的南北館閣都赫赫有名,在輸人不輸陣的心態下許多音樂高手也漸漸發展出有別於一般館閣的演奏方式,[馬陣吹]就是其中一種,但另一項重要的北管改革就是[北港大鼓]。
現在講北港大鼓好像知道的人不多,一般外地人都稱這種陣頭叫[北港大鑼],因為他有一面五.六台尺甚至更大的大鑼作為前導,後面跟著鑼鈔手,鼓亭,最後面是鼓吹手跟祖師爺,隊伍排列跟北館的方式差不多,不同的是鑼比較大,鼓也比較大,那到底應該叫北港大鑼或是北港大鼓?我們由他的陣頭名稱可以簡單的分辨出來,北港最有名的就是金聲順{開路鼓},而不是叫{開路鑼},由此可得知他的主體是鼓,不是鑼。而為何會發展成大鑼呢?其實以前的鑼也沒這樣大,頂多是2尺半-3尺半左右,跟一般的北管所用的鑼差不了多少,而鼓就比一般用的大,所以北港人都稱為大鼓,但是後來因為製鑼技術的改進,加上人們喜歡氣派跟比較,所以鑼就越做越大!超大的鑼當然顯眼,在多年的外地繞境以及出巡下,北港大鑼的名氣也就反客為主的傳開了。
可是你以為北港人如果只是將鼓跟鑼改大,而其他都跟原來一樣的話那就太小看北港人了,北港大鼓最重要的改革是將原來北管古路或是新路的曲牌,改變成另一種介頭跟鼓蕊的打法,由於鼓變大了,鼓棒也相對變大變重,因此速度也變慢,大的鼓讓鼓聲變得更低沉,可是卻沒辦法再像通鼓般的靈活,所以老前輩們就在原來的鼓蕊基礎下研究,在不失古味而違反原則下創新,而變成一種新式的鼓吹演奏方式,也就是說鼓吹所演奏的旋律跟原本的曲牌如醉仙或是玉芙蓉..等等幾乎是相同的,但是引導節奏快慢的鼓蕊卻不是單調的"鼕鼕錡 鼕鼕嗆"的緊雙槌,或是"搭搭搭咚錡 撘搭搭咚嗆"的慢雙槌,取而代之的引導著鼓吹旋律,起落有致,快慢分明的擊鼓節奏,進而達到與鼓吹相合的境界,聽起來的感覺不但不失北管鑼鼓喧天般的熱鬧,更由於沉重而緩慢的鼓聲更添加一份莊嚴隆重的氣氛,用如此不同凡響的陣頭作為媽祖聖駕前導真是再適合也不過了!!
在北港大鼓的樂器中,除了鼓跟鼓吹之外,佔最大比例的金屬打擊部份也就是鑼鈔(或稱鑼鈸),他分為大鑼.小鑼,大鈔跟小鈔,雖然是比較簡單易學的樂器,但是千萬別小看他的重要性。對於北管陣頭的樂器我喜歡做這樣的比喻,如果鼓代表一個人的軀殼,那鼓吹就是靈魂,而鑼鈸就是他的精神,這也符合道家所謂的精 氣 神的說法。
鑼鈔的演奏方式大多是依照鼓手所下的介頭(也稱鑼鼓點)來做打擊節奏的變化,雖然他是一套既定的公式,可是要打得好可不簡單,最基本的是要了解介頭的意思,雖然在空介(也就是鼓吹不吹奏的行況下)都是用比較簡單的的打法,但是一但要吹奏曲牌就有學問了,一般來說小鑼在鼓吹演奏時是不用打擊的,但是如果遇到落弄,就必須加入以增加熱鬧氣氛,問題來了,如果你看不懂鼓手下達落弄介頭的意思看到別人打跟著打還無所謂,可是一但落弄結束要回到樂曲時你還在打,那可就是"一鳴驚人"了,不但壞了整個演奏的氣氛,也常會讓人尷尬的不知所措,所以看懂介頭是最基本的。在來就是要負責曲牌速度的穩定,小鈔跟大鈔在整個演奏過程中都必須負責打擊,因為鼓手在演奏過程中不是每一拍都打擊的,因此鈔手就必須負責拍子的穩定度,不但要點出撩.拍的正確位置(大鈔打在拍位上,小鈔打在撩位),還要注意鼓手對樂曲速度的掌控,因為在樂曲進行中鼓手就像樂團指揮一樣,必須對速度進行快.慢的控制,而鈔手就必須緊跟著鼓手的鼓蕊做快.慢的節奏變更,因為這是沒有介頭的,所以對於節奏的敏感度要很高,不然鼓要快你打慢,鼓要慢你偏不慢,你要怎樣我偏不要的樣子各打各的,這樣樂曲的演奏效果也就差了。
再來談談大鑼,這幾乎整個陣頭最醒目的一像樂器,他不但負擔了鑼跟鈔的所有功能跟責任,還是整個陣頭氣勢的象徵,對於曲牌的詮釋方式每一位鼓手都有所不同,因為小鑼只擔任落弄部分,鈔手負責固定節拍,而大鑼必須依照鼓手在鼓蕊結束的地方做打擊,這相當困難,雖然一般曲牌的演奏都是用4/4或4/2的方式來進行,一個完整個鼓蕊有4拍,也就是小鈔打1 2 3 4 拍,大鈔打1 跟3的次重拍,而大鑼打第一拍,也就是最重拍,這樣的打擊稱為一蕊,但是因為鼓手不一定會依照在剛好第一小節的地方做重拍,有時會打出半蕊的鼓蕊,也就是將1跟3拍都當成重拍,或是腰扳....等等不一樣的方式來詮釋曲牌,這時負責大鑼的人就要必須依照指示準確的打擊,這才能使整個曲牌演奏達到五音合一的境界,這沒有很深的功力是無法達到的。也因此整個大鼓的每一個樂手都有著重要的任務,在鑼鈔手訓練這方面{金聲順開路鼓}做得最好,因為他們不只鼓手跟鼓吹手背譜,幾乎每一位鑼鈔手都有背譜,對於整個曲牌的掌握也就更好,真不愧北港第一開路鼓的稱號!
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大家總是喜歡以鼓吹手數量的多寡,來界定這一個北管大鼓陣的好壞,一定要有八支以上甚至數十支的鼓吹手才算有看頭,如果只有三五支鼓吹,好像就不怎麼樣!這種看法其實不是很對。
原則上吹手越多,其實所演奏的品質好壞越聽不出來,怎麼說呢?因為鼓吹的音階本來就不好控制,吹引大小.厚薄.長短。都會影響到鼓吹的音高跟音色,加上鼓吹本身的製作,跟蔥管的高低,種種的因素都會讓鼓吹的音高.音色產生變化,如此一來就很難讓每一支都維持在相同的音高,重點是-鼓吹多,聲音就大,在接近噪音的音量下,很難聽得出那一支的音高不准,你能感受的的只有熱鬧而已,這樣怎能分辨出鼓吹素質的優劣呢?如果只有兩隻鼓吹,兩支吹出的音不准很容易聽得出來,技巧好壞也容易分辨,鼓吹越多就越不容易發現,加上每一個樂手所學並不相同,素質也不同,與其用數十支素質不高的吹手來演奏震天響的拾牌或是二凡(事實上裡面可能只有三四個人對該曲牌比較熟練),到不如用2.3支素質高的吹手來演奏和諧,又能感受到味道的風入松(初學曲大家都懂),既然是演奏樂器當然以音樂作為考量,不是以人數來評鑑才對,當然如果能在數十支鼓吹的演奏下,音高.音色依然和諧優美,那肯定是一組不得了的團體,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只是製造噪音,那多出來的也只不過是濫竽充數罷了,怎可以是加分的原因,所以人數多寡不應該是重點。但是話說回來如果只有兩支嗩吶站在鼓亭後面吹奏,說實在的也不是很好看,氣勢就輸人一大截了,怎麼表現雄壯威武,所以個人覺得是適當的數量應該在四到六支左右,樂手的素質容易聽得出來,氣勢也不會差人太多。
古人說:[和為貴],萬物總是要能夠和諧才是重要的,人.事是如此,音樂當然也是這樣,下次當您有機會看到有鼓吹的北管陣頭,可別只看到後面有數量眾多的鼓吹手,就認為一定不同凡響,停下您得腳步仔細聆聽一下,鑼.鼓.吹搭配出的是和諧優美的旋律,還是震耳欲聾的噪音,相信答案很快就會出現在您的心中了。
現在講北港大鼓好像知道的人不多,一般外地人都稱這種陣頭叫[北港大鑼],因為他有一面五.六台尺甚至更大的大鑼作為前導,後面跟著鑼鈔手,鼓亭,最後面是鼓吹手跟祖師爺,隊伍排列跟北館的方式差不多,不同的是鑼比較大,鼓也比較大,那到底應該叫北港大鑼或是北港大鼓?我們由他的陣頭名稱可以簡單的分辨出來,北港最有名的就是金聲順{開路鼓},而不是叫{開路鑼},由此可得知他的主體是鼓,不是鑼。而為何會發展成大鑼呢?其實以前的鑼也沒這樣大,頂多是2尺半-3尺半左右,跟一般的北管所用的鑼差不了多少,而鼓就比一般用的大,所以北港人都稱為大鼓,但是後來因為製鑼技術的改進,加上人們喜歡氣派跟比較,所以鑼就越做越大!超大的鑼當然顯眼,在多年的外地繞境以及出巡下,北港大鑼的名氣也就反客為主的傳開了。
可是你以為北港人如果只是將鼓跟鑼改大,而其他都跟原來一樣的話那就太小看北港人了,北港大鼓最重要的改革是將原來北管古路或是新路的曲牌,改變成另一種介頭跟鼓蕊的打法,由於鼓變大了,鼓棒也相對變大變重,因此速度也變慢,大的鼓讓鼓聲變得更低沉,可是卻沒辦法再像通鼓般的靈活,所以老前輩們就在原來的鼓蕊基礎下研究,在不失古味而違反原則下創新,而變成一種新式的鼓吹演奏方式,也就是說鼓吹所演奏的旋律跟原本的曲牌如醉仙或是玉芙蓉..等等幾乎是相同的,但是引導節奏快慢的鼓蕊卻不是單調的"鼕鼕錡 鼕鼕嗆"的緊雙槌,或是"搭搭搭咚錡 撘搭搭咚嗆"的慢雙槌,取而代之的引導著鼓吹旋律,起落有致,快慢分明的擊鼓節奏,進而達到與鼓吹相合的境界,聽起來的感覺不但不失北管鑼鼓喧天般的熱鬧,更由於沉重而緩慢的鼓聲更添加一份莊嚴隆重的氣氛,用如此不同凡響的陣頭作為媽祖聖駕前導真是再適合也不過了!!
在北港大鼓的樂器中,除了鼓跟鼓吹之外,佔最大比例的金屬打擊部份也就是鑼鈔(或稱鑼鈸),他分為大鑼.小鑼,大鈔跟小鈔,雖然是比較簡單易學的樂器,但是千萬別小看他的重要性。對於北管陣頭的樂器我喜歡做這樣的比喻,如果鼓代表一個人的軀殼,那鼓吹就是靈魂,而鑼鈸就是他的精神,這也符合道家所謂的精 氣 神的說法。
鑼鈔的演奏方式大多是依照鼓手所下的介頭(也稱鑼鼓點)來做打擊節奏的變化,雖然他是一套既定的公式,可是要打得好可不簡單,最基本的是要了解介頭的意思,雖然在空介(也就是鼓吹不吹奏的行況下)都是用比較簡單的的打法,但是一但要吹奏曲牌就有學問了,一般來說小鑼在鼓吹演奏時是不用打擊的,但是如果遇到落弄,就必須加入以增加熱鬧氣氛,問題來了,如果你看不懂鼓手下達落弄介頭的意思看到別人打跟著打還無所謂,可是一但落弄結束要回到樂曲時你還在打,那可就是"一鳴驚人"了,不但壞了整個演奏的氣氛,也常會讓人尷尬的不知所措,所以看懂介頭是最基本的。在來就是要負責曲牌速度的穩定,小鈔跟大鈔在整個演奏過程中都必須負責打擊,因為鼓手在演奏過程中不是每一拍都打擊的,因此鈔手就必須負責拍子的穩定度,不但要點出撩.拍的正確位置(大鈔打在拍位上,小鈔打在撩位),還要注意鼓手對樂曲速度的掌控,因為在樂曲進行中鼓手就像樂團指揮一樣,必須對速度進行快.慢的控制,而鈔手就必須緊跟著鼓手的鼓蕊做快.慢的節奏變更,因為這是沒有介頭的,所以對於節奏的敏感度要很高,不然鼓要快你打慢,鼓要慢你偏不慢,你要怎樣我偏不要的樣子各打各的,這樣樂曲的演奏效果也就差了。
再來談談大鑼,這幾乎整個陣頭最醒目的一像樂器,他不但負擔了鑼跟鈔的所有功能跟責任,還是整個陣頭氣勢的象徵,對於曲牌的詮釋方式每一位鼓手都有所不同,因為小鑼只擔任落弄部分,鈔手負責固定節拍,而大鑼必須依照鼓手在鼓蕊結束的地方做打擊,這相當困難,雖然一般曲牌的演奏都是用4/4或4/2的方式來進行,一個完整個鼓蕊有4拍,也就是小鈔打1 2 3 4 拍,大鈔打1 跟3的次重拍,而大鑼打第一拍,也就是最重拍,這樣的打擊稱為一蕊,但是因為鼓手不一定會依照在剛好第一小節的地方做重拍,有時會打出半蕊的鼓蕊,也就是將1跟3拍都當成重拍,或是腰扳....等等不一樣的方式來詮釋曲牌,這時負責大鑼的人就要必須依照指示準確的打擊,這才能使整個曲牌演奏達到五音合一的境界,這沒有很深的功力是無法達到的。也因此整個大鼓的每一個樂手都有著重要的任務,在鑼鈔手訓練這方面{金聲順開路鼓}做得最好,因為他們不只鼓手跟鼓吹手背譜,幾乎每一位鑼鈔手都有背譜,對於整個曲牌的掌握也就更好,真不愧北港第一開路鼓的稱號!
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大家總是喜歡以鼓吹手數量的多寡,來界定這一個北管大鼓陣的好壞,一定要有八支以上甚至數十支的鼓吹手才算有看頭,如果只有三五支鼓吹,好像就不怎麼樣!這種看法其實不是很對。
原則上吹手越多,其實所演奏的品質好壞越聽不出來,怎麼說呢?因為鼓吹的音階本來就不好控制,吹引大小.厚薄.長短。都會影響到鼓吹的音高跟音色,加上鼓吹本身的製作,跟蔥管的高低,種種的因素都會讓鼓吹的音高.音色產生變化,如此一來就很難讓每一支都維持在相同的音高,重點是-鼓吹多,聲音就大,在接近噪音的音量下,很難聽得出那一支的音高不准,你能感受的的只有熱鬧而已,這樣怎能分辨出鼓吹素質的優劣呢?如果只有兩隻鼓吹,兩支吹出的音不准很容易聽得出來,技巧好壞也容易分辨,鼓吹越多就越不容易發現,加上每一個樂手所學並不相同,素質也不同,與其用數十支素質不高的吹手來演奏震天響的拾牌或是二凡(事實上裡面可能只有三四個人對該曲牌比較熟練),到不如用2.3支素質高的吹手來演奏和諧,又能感受到味道的風入松(初學曲大家都懂),既然是演奏樂器當然以音樂作為考量,不是以人數來評鑑才對,當然如果能在數十支鼓吹的演奏下,音高.音色依然和諧優美,那肯定是一組不得了的團體,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只是製造噪音,那多出來的也只不過是濫竽充數罷了,怎可以是加分的原因,所以人數多寡不應該是重點。但是話說回來如果只有兩支嗩吶站在鼓亭後面吹奏,說實在的也不是很好看,氣勢就輸人一大截了,怎麼表現雄壯威武,所以個人覺得是適當的數量應該在四到六支左右,樂手的素質容易聽得出來,氣勢也不會差人太多。
古人說:[和為貴],萬物總是要能夠和諧才是重要的,人.事是如此,音樂當然也是這樣,下次當您有機會看到有鼓吹的北管陣頭,可別只看到後面有數量眾多的鼓吹手,就認為一定不同凡響,停下您得腳步仔細聆聽一下,鑼.鼓.吹搭配出的是和諧優美的旋律,還是震耳欲聾的噪音,相信答案很快就會出現在您的心中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